当前位置: 首页 > 股票 > 基础知识 > 对上市公司圈钱以及分红的个人看法
对上市公司圈钱以及分红的个人看法
转自网络 / 2019-03-10 20:35:49

 我无法理解很多人的偏激看法,上市公司如果不能上市融资,那证券市场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。

  不可否认,有很多公司上市的目的,就是为了方便的从证券市场上融到资金,这里面也肯定存在很多恶意圈钱的企业,不独中国有,全世界都有。特别是一个国家股市经历较浅,监管不成熟。

  而从更广泛的角度出发,通常上市公司IPO或者是增发融资,都会选择一个能给予自己公司股价“高估”的时刻,这样会最低程度摊薄大股东(或现有股东)的股权。因此,可以说,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在融资时,多半是站在对立面上的。而且,不少高明的上市公司老板,更喜欢选择股市泡沫较严重时发行新股或增发,而在股市低潮期间进行回购。例如2007年底阿里巴巴在港上市,之前做足了宣传,最终以超过100倍PE发行新股。而且新股上市后短期又有很大涨幅,以至于07年PE到达300倍左右匪夷所思的地步。然而08年股灾后期,阿里巴巴港股跌至4元港币以下,马云马上宣布回购公司股票。回头看,我们无法指责马云利用了资本市场,因为正是整个市场的不理智行为给了他这样的机会。

  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很常见,例如李嘉诚的长江实业,1972年香港股市炙热时申请IPO上市,1975年恒指跌至最低150点时宣布回购公司股票,1987年9月初李嘉诚偕同多家地产公司宣布100亿港币以上的集资方案,我们知道不到几十天后,香港乃至全球发生股灾。李嘉诚每次融资时机都让你感到,他居然比大多数投资者都更能把握住市场的周期起伏。

  又如万科王石,如没记错,2007年10月A股见顶前两个多月万科就完成了巨额融资,非常精准。

  作为这些公司的原有股东(长期投资者),当然希望公司能尽可能的以最小的股本扩张换来最大的融资额,只要公司能继续维持股东权益回报率,原有股东当然乐于见到这样的情形。但对于相对高价参与增发或IPO的投资者而言,上市公司无疑是站在你的对立面上的,受损概率当然会非常大。举个例子:当你是一家常年能维持20%ROE企业的长期股东,买入PB为1倍左右,那么上市公司融资后,利用这些资金取得的回报率仍然能维持20%的高水准,那除非你有更高的选择(超出20%的回报率),否则上市公司的融资(主要是指增发),你应该感到高兴。但如果你是参与增发的投资者,你在PB为4倍参与,如果公司还能维系20%的股东回报率,那你长期也仅能获得5%的回报率,当然,如果公司ROE还能持续提升,那你能获得超出5%的回报率水平。其实还有一个隐含的地方,就是如果上市公司不断融资,还能长期维持较高的ROE水平,那么投资者就能通过净利润累计的增加和市场给予的资本化率(市盈率)获得股价差价上的收益。

  例如当你1972年参与长江实业IPO,当年长江实业融资3200万港币,三年后你当然损失惨重(股价从1973年最高28港币,跌至1975年最低1.7港币),但由于长实运作优秀,公司拿着股东融资的钱扩张生产销售,公司业绩也能逐年提升。长实业绩从1973年的每股收益0.04港币,上升至1999年的每股收益25港币。长江实业前20年左右多次巨额融资,而分红远不及融资额,直到1997以后才有相当大的改观(香港1997年房地产市场见顶,至今仍不及当时的景气度)。

  所以,不是说所有上市公司“融资圈钱”都是需要批判的,关键是上市公司长期能否维系一个较好的股东回报水平(财务结构不发生较大改变)。很多上市公司的融资圈钱,可能对股东都是不利的,甚至对原有股东也是不利的。例如同是1972年上市的香港“世纪天线”公司,也融资了上千万港币,但最终却破产,股东的资金没有获得任何回报。


  至于上市公司应该保持怎样的财务结构,在融资方面采取哪些顺序步骤:内生资金、举债、股市融资。没有定论,也没有一个所谓的最佳财务结构,这取决于很多因素,但至少我们不应该排斥一切融资行为。

  对于上市公司分红问题,不可否认内地上市公司做的并不好,同样是香港投资者,对上市公司分红是非常看重的。但上市公司股息率,并不是唯一的投资参考因素。例如上市以后一直不分红的微软,在2004年曾宣布一次性发放每股3美元的巨额股息,当时在美国可没有说大家觉得微软股息发放高,因此很伟大,很值得投资。而是产生了巨大分歧,很多投资者认为微软此举,意味着其前30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到头了,进入了一个缓慢增长的时代。当时美国有个对冲基金经理曾写了篇文章刊登在华尔街日报上,就叫:“我憎恨股利!”,这个对冲基金经理甚至认为,股利就是在贿赂投资者,并不能带来经济增长,如果投资者这么爱好股利的话,那就投资铁路。

  西格尔教授认为,如果上市公司不愿意发放股利给投资者,那很可能存在“代理风险”,即上市公司可能将利润化作费用,或者进行盲目的扩张投资。但他也认为,可能类似巴菲特这样的极其优秀的管理层能避免这样的陷阱,将利润留在企业,而不滥用或浪费掉。言下之意为:越是平庸的公司管理层和利用资金能力的企业,越应将利润返还给投资者。我觉得他的观点是比较中肯的。

  另外,必须要注意,一个公司甚至国家地区,在经济腾飞期间,对资金的需求肯定会大于对投资者的回报的。例如汇丰银行,在1975年以后的连续几年中,都进行了融资,总股本因此扩大了好几倍(1975年总股本还不足1个亿),而后80年代收购海丰银行等一系列大手笔,都是发行新股进行的,而同时期的分红则远少于融资额。但到了2000年后的汇丰,已经难以见到什么大的收购了,因此分红派息额马上超过了融资额。但这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,汇丰银行的增长也到了一定空间了。

  但我们不排除,仍有很多不良的上市公司,在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,仍然喜欢圈到股市中廉价的资金。

  总而言之,中国上市公司的确比国外的成熟度更低,对股东的回报概念更低,但必须考虑中国股市的运行期限还很短,一方面上市公司还处于扩张期,仍需要大量资金支持,另一方面,的确很多公司贪婪的试图获取更多的投资者资金。

  举个例子,香港70年代上市的几百家企业,其实仅有少数能真正给予投资者回报(不是股价),但你不能否认,仍有很多企业,最终给投资者带来的良好的回报。你不能因为这个,而将整个市场抹黑:要知道,上市公司投资如同做企业一样,70%的小企业都会死掉,但仍有那么多人在投资兴办企业,为什么呢?

  最后,我不同意动不动就拿万科来说明,它究竟是否是一个“伟大的企业”。万科只是一个在房地产市场领域,目前给投资者带来了良好回报的优秀企业。“伟大企业”在中国是没有的。因为中国还没有一家公司,能在世界范围内做到该领域数一数二,并且给人类带来巨大变化的。

下一篇:当心上市公司的股本魔术
上一篇:股票交易费用包括哪些费用?

 

声明:此文章属杰思达发表、转载内容,仅供投资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

用户评论(共0条评论)

  •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
总计 0 个记录,共 1 页。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
用户名: 匿名用户
E-mail:
评价等级:
评论内容:
验证码: captcha